黑色母粒的分散性是衡量其质量的核心指标,直接影响下游制品的外观(如是否有黑点、条纹)和力学性能(如抗冲击性、拉伸强度)。那么,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在提高分散性需从原料选择、配方设计、生产工艺三个维度系统优化,具体方法如下:

一、优化原料选择:从源头减少分散阻力
炭黑的选型与预处理
优先选择易分散炭黑:
炭黑粒径并非越小越好(过小易团聚),中等粒径(20-30nm)且表面活性适中的炉法炭黑(如 N330、N550)分散性更优;
选择经过表面处理的炭黑(如氧化处理、硅烷偶联剂改性),其表面极性基团(如羟基、羧基)可增强与树脂的相容性,减少团聚。
控制炭黑含水率:炭黑吸潮后易结块,需提前干燥(80-100℃烘干 2-4 小时,含水率≤0.5%),避免水分在加工中形成气泡,阻碍分散。
载体树脂的匹配性
载体树脂与炭黑、下游基材的相容性需 “双重匹配”:
与炭黑:极性相近(如极性树脂 PVC 搭配表面氧化的炭黑,非极性树脂 PE 搭配未处理炭黑);
与基材:载体树脂需与待着色材料一致(如 PP 制品用 PP 载体,ABS 制品用 ABS 载体),避免因相容性差导致分散相分离。
载体熔融指数(MI)略高于基材(如基材 MI=10g/10min,载体 MI=12-15g/10min),确保加工时载体流动性更好,便于炭黑扩散。
二、科学设计配方:添加高效分散助剂
通过助剂降低炭黑颗粒间的作用力,促进其在载体中解聚、分散,常见助剂及用法:
分散剂:核心分散动力
蜡类分散剂:聚乙烯蜡(PE 蜡)、氧化聚乙烯蜡(OPE 蜡)、EVA 蜡,通过降低树脂熔体黏度,增强对炭黑的润湿和剪切作用,添加量 3%-8%(炭黑量的 10%-20%)。
硬脂酸盐类:硬脂酸锌、硬脂酸钙,兼具润滑和分散功能,可减少炭黑与设备的摩擦,防止黏附,添加量 1%-3%。
高分子分散剂:如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(接枝 PP、PE),通过分子链上的极性基团与炭黑结合,非极性部分与载体树脂相容,形成 “桥梁” 作用,适合高炭黑含量母粒(添加量 5%-10%)。
协同助剂:辅助分散与稳定
抗氧剂(如 1010、168):防止高温加工时树脂降解,避免熔体黏度异常影响分散(添加量 0.1%-0.5%);
偶联剂(如硅烷、钛酸酯):当炭黑与载体相容性较差时,偶联剂可修饰炭黑表面,提升界面结合力(添加量 0.5%-2%)。
三、强化生产工艺:通过机械力强制分散
预处理:提升初始混合均匀度
采用高速混合机预分散:将炭黑、载体树脂、分散剂按比例加入高速混合机(转速 800-1500r/min),在摩擦热(60-80℃)作用下,分散剂融化并包覆炭黑颗粒,初步打破大团聚体,混合时间 10-15 分钟。
对于高炭黑含量母粒(>40%),可采用 “分步投料法”:先将部分载体与分散剂混合,再逐步加入炭黑,避免炭黑结团难以分散。
熔融共混:增强剪切与分散效率
双螺杆挤出机参数优化:
螺杆组合:选用高剪切元件(如捏合块、反向螺纹元件),增加熔体的剪切强度,促进炭黑团聚体破碎(捏合块占比 30%-50%);
温度控制:根据载体树脂调整(如 PE 载体 160-190℃,PP 载体 180-220℃),温度过高会导致树脂降解,过低则黏度大,剪切力不足;
螺杆转速:适当提高转速(300-600r/min),增强剪切力,但需避免过高导致物料过热(通过模头压力监控,压力稳定为宜)。
水下切粒:减少二次团聚:熔融物料经模头挤出后,直接在水中冷却切粒,避免高温颗粒粘连导致炭黑重新团聚(传统风冷切粒易出现此问题)。
后处理:破碎残留团聚体
对分散效果不佳的母粒,可采用双螺杆二次挤出(重复混炼),通过多次剪切进一步分散残留的小团聚体;
必要时配合研磨工艺(如三辊研磨机),对高浓度预混料进行超细研磨,再与载体混合挤出(适合纳米炭黑母粒)。
四、分散性检测与优化方向
快速检测方法
显微镜观察:将母粒切片后用金相显微镜观察,优质母粒的炭黑颗粒均匀分布,无>5μm 的团聚体;
黑度与光泽度:分散越好,制品黑度越均匀,光泽度越高(可通过色差仪和光泽度仪检测);
熔体流动速率(MFR):分散良好的母粒 MFR 稳定,若波动大,说明炭黑分散不均导致熔体黏度不稳定。
常见问题调整
若制品出现 “黑点”:增加分散剂用量,或提高螺杆转速 / 剪切元件占比;
若分散不均且母粒发脆:可能是分散剂过量导致树脂力学性能下降,需减少用量并优化载体比例;
若高炭黑含量时分散困难:降低单次炭黑添加量(如分两次混合),或选用更高流动性的载体树脂。
楷锦新材料科技(广东)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色母粒、塑胶母粒、塑胶干燥剂、塑胶填充母粒、工程塑料改性.抽粒研发、生产、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。